情緒性進食是透過飲食來幫助安撫心情、調節情緒、紓解壓力的一種行為,而不是為了填飽肚子,其實「情緒性進食」本身並不是壞事,沒有人會否認美好的食物能夠治癒人心,藉由食物來安撫心情其實很常見,因為人本來就和食物有種情緒上的連結,這是人性的一部分
但是,如果「情緒性進食」變成一種習慣,吃進過量與不健康的食物,不但無法解決情緒的問題,甚至會讓人感覺更糟,引發更多的自責與罪惡感以及造成健康憂慮,形成惡性循環!
妳是否有情緒性進食的徵兆呢?
一起來看看,妳是否有這些情況發生呢?
- 明明才剛吃飽,卻還渴望想吃點什麼
- 突然很想吃某種食物,像披薩或甜食
- 吃東西總是心不在焉,不曉得吃進什麼
- 總是把食物當成慰勞獎勵自己
- 吃東西吃得又快又多,意識到時已感到腸胃不適了
- 吃完食物後出現懊悔、焦慮、罪惡感
- 不是特別注意身體是否有飢餓感
- 心情感到沮喪或焦慮時,就想爆吃
調適情緒性飲食
當妳察覺到自己即便不餓,還是會難以節制吃下多餘的食物,導致身體不適以及充滿懊悔罪惡感,就是要調適飲食習慣的時候了!
#1 從「察覺」情緒開始
在你想吃東西前,通常是什麼情緒狀態?當下發生了什麼事呢?
紀錄以下
A. 當下發生的事件或情境
B.自己的認知與想法
C.感受到的情緒與採取行為
可以透過紀錄來幫助自己是為了什麼情緒或情境影響而進食,幫助發掘出什麼才是真正的飢餓感
#2 吃東西前,先問自己3個問題
A. 我現在餓還是飽呢?飽的話是幾分飽?
B. 眼前這個食物的外觀和味道如何?
C. 如果我吃了,我對自己會有什麼想法呢?
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感受上,長期忽略身體的感受,久而久之對飽的感覺也會漸漸不敏銳,分辨吃東西到底是生理上的需要,還是被情緒驅動的?
#3 練習正念飲食
正念指的是「正在當下」的狀態,專注於進食中當下的體驗,不滑手機、不看劇、不做其他事情減少干擾,單純用五官去感受食物的外觀、顏色、氣味、口感、味道,享受食物在口中的滋味
練習有意識地用所有感官去感受吃進口中的食物,珍惜當下的每一口,傾聽身體發出的訊號,去感受「飽足」的感覺,漸漸地妳會發現自己能更享受食物,不去批判食物的好壞,與食物建立健康的連結與關係